年逾百例 10月上路 可追溯至元旦起
【邱俊吉╱台北報導】為減少因生產意外所致的醫療官司,衛生署昨宣布將推動生育事故補償試辦計劃,最快今年10月起實施,國內因生產致產婦或新生兒死亡或重殘的患者或家屬,最高將可獲200萬元補償金,但需由發生生產意外的醫療院所代民眾向衛生署提出申請。醫改團體認為,此計劃立意佳,但建議衛生署開放患者家屬能主動申請補償的管道,保障民眾權益。
--------------------------------------------------------------------------------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表示,衛署本月底將設立專屬此計劃、共15人的審議委員會,申請方式由發生事故的醫療院所向衛署提出申請,待審議委員會認定符合撥款條件,便會將補償金發給產婦或家屬。
新生兒亡獲30萬
石崇良說,現擬定的補償金額,產婦死亡可獲200萬元,殘障可獲30萬至200萬元;新生兒死亡可獲30萬元,殘障可獲30至200萬元,日期可追溯到今年1月1日,意指該計劃雖預計10月上路,但只要是今年元旦起發生的生產意外都受理。石指國內每年約有10至15名產婦因生產死亡,有100多名產婦因而殘障,但新生兒因生產死亡或重殘人數,尚無相關數據。
而在補償金額中,為何新生兒死亡補償額度不及殘障?石崇良說,新生兒死亡雖會使家屬沉痛,但新生兒若殘障,因家屬可能得終身照護,考量家屬負擔才提高殘障補償。
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說,此計劃將試辦3年,補償金每年2.5億元,由衛署醫療發展基金支應,適用範圍納入全台逾800家有接生服務的醫院、診所。
--------------------------------------------------------------------------------
國內估每年有上百名產婦因生產導致死亡或殘障。圖為產婦家屬抗議。資料照片擬擴大補助項目
林奏延說,衛署將把《醫事爭議處理及醫療事故補償法》草案送立院審查,盼擴大補償金額度、項目,總額可能提高到10億至12億,也擬將其他科手術、麻醉意外納入。
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昨說,國內常見的生育事故,包括產後大出血、羊水栓塞等,約8成走上刑事訴訟,有補償制度或可改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副院長、婦產科醫師尹長生說,該構想有如「國家埋單」,應有完善配套,以防「所有人都來求償」。
一名曾因接生時未到場而被告的婦產科醫師說,有補償金,或許可降低某些發生意外家庭怨氣,但仍不能排除家屬會恣意申請補償金。
--------------------------------------------------------------------------------
醫師有錯仍會告
上班族詹正泰說,有補償金多少可安慰家屬,但若醫師有錯,「患者還是會告」。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此計劃立意雖好,但「怎會單方面由醫院申請補償?」建議衛生署應開放民眾申請。石崇良回應,不排除未來開放民眾申請,而已請領補償金家屬,仍保有對醫師追究民刑事責任權利。
生育事故補償試辦計劃資訊
適用對象:因生產導致孕婦或新生兒死亡或殘障,其本人或家屬可提出申請
實施日程:預計今年10月起施行,但會追溯至今年1月1日起發生的生產事故相關個案
補償金額
.孕婦死亡可獲200萬元,殘障可獲30萬元至200萬元
.新生兒死亡可獲30萬元,殘障可獲30萬元至200萬元
申請方法:由發生生產事故的醫療院所,代患者本人或其家屬向衛生署申請,衛生署將申請案送交由專家組成的審議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撥款
資料來源:衛生署
~~~~~~~~
感謝政府德政
以後病患都有200萬可以請律師了
想問
衛署醫療發展基金是啥東東ㄚ
不會在總額裡吧 (阿飄)
{蘋果日報}分娩死亡或重殘 償200萬
版主: 版主021
- yeats
- R4
- 文章: 406
- 註冊時間: 週一 9月 18, 2006 2:31 am
-
- 註冊會員
- 文章: 80
- 註冊時間: 週五 6月 01, 2012 12:08 am
Re: {蘋果日報}分娩死亡或重殘 償200萬
醫生為何喊救命2〉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0306.html
醫療糾紛多 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
遠見雜誌2012年7月號 第313期
作者:范榮靖 │ 攝影:蘇義傑
0 0
Email0
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一審定罪率24.5%。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而這也是醫院「四大皆空」、內、外、婦、兒科找不到醫生的主因。
近年來,醫師被病患告上法院的事件頻傳,讓昔日受人尊敬的醫師,成為驚弓之鳥。「樹上有十隻小鳥,開槍打下一隻小鳥,還剩下幾隻?答案是,零隻,」台灣醫社社長郭正典比喻,樹上小鳥的處境,就是現在醫師的寫照,打下一隻,其他也跟著跑了。
無奈,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沒有好轉跡象。「台大名醫開錯刀;好冤,鐵面法官沒了膽,」6月7日,《蘋果日報》頭版頭條新聞,再次加深醫師、病患的對立。曾經審理過力霸弊案、北投纜車弊案,台北地院審判長李英豪素有鐵面法官稱呼,一身是膽。因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胡瑞恆動刀切除膽囊,成為沒「膽」之人。
胡瑞恆被法官控告 引發醫界強烈反彈
從1998年起,李英豪每年前往台大健康檢查,超音波均發現膽囊內壁長有突出物,疑為息肉。2009年,他聽從醫師建議,動了手術。術後,病理檢查發現,確為慢性膽囊炎,且有細砂型膽囊結石,確實有切除必要。但李英豪不滿地說,他的膽囊並沒息肉,有必要切除嗎?而且,胡瑞恆問診不到兩分鐘就決定開刀,也沒再做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掃描,屬於重大醫療疏失。
新聞見報後,醫界反彈聲音強烈。「這樣也被告,難怪台灣醫療繼續失血崩壞中,」醫勞盟法律顧問、高市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蔡秀男撰文分析,膽囊內壁有突出物,不論其成分為何,皆稱為膽囊息肉,醫療鑑定也證實診斷無瑕疵。醫勞盟因此在臉書發起「抗議李英豪法官以刑逼民900萬案」活動。
短短十天,已有1萬6000多位醫事人員連署挺胡瑞恆。「胡(瑞恆)醫師是個願為病人付出很多很多很多的好醫師,社會或司法不該這麼殘忍對待這樣的醫師……,」一位曾跟著胡瑞恆實習過的醫師在臉書上留言。
胡瑞恆並非特例。去年10月,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骨科主治醫師林晉,也曾被醫療糾紛所苦,直到接獲台北地檢署不起訴處分,才鬆一口氣。
全台醫療糾紛愈形嚴重,「醫師在法院上班,律師到醫院上班」
全台醫療糾紛案件,已到十分嚴重地步。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醫事鑑定小組統計,國內醫療糾紛鑑定件數,從1995年的197件,增至2010年的485件,增加1.46倍(頁188表),甚至2009年更高達546件。換言之,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
http://www.gvm.com.tw/Boardcontent_20306.html
醫療糾紛多 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
遠見雜誌2012年7月號 第313期
作者:范榮靖 │ 攝影:蘇義傑
0 0
Email0
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一審定罪率24.5%。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而這也是醫院「四大皆空」、內、外、婦、兒科找不到醫生的主因。
近年來,醫師被病患告上法院的事件頻傳,讓昔日受人尊敬的醫師,成為驚弓之鳥。「樹上有十隻小鳥,開槍打下一隻小鳥,還剩下幾隻?答案是,零隻,」台灣醫社社長郭正典比喻,樹上小鳥的處境,就是現在醫師的寫照,打下一隻,其他也跟著跑了。
無奈,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沒有好轉跡象。「台大名醫開錯刀;好冤,鐵面法官沒了膽,」6月7日,《蘋果日報》頭版頭條新聞,再次加深醫師、病患的對立。曾經審理過力霸弊案、北投纜車弊案,台北地院審判長李英豪素有鐵面法官稱呼,一身是膽。因台大醫院外科主治醫師胡瑞恆動刀切除膽囊,成為沒「膽」之人。
胡瑞恆被法官控告 引發醫界強烈反彈
從1998年起,李英豪每年前往台大健康檢查,超音波均發現膽囊內壁長有突出物,疑為息肉。2009年,他聽從醫師建議,動了手術。術後,病理檢查發現,確為慢性膽囊炎,且有細砂型膽囊結石,確實有切除必要。但李英豪不滿地說,他的膽囊並沒息肉,有必要切除嗎?而且,胡瑞恆問診不到兩分鐘就決定開刀,也沒再做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掃描,屬於重大醫療疏失。
新聞見報後,醫界反彈聲音強烈。「這樣也被告,難怪台灣醫療繼續失血崩壞中,」醫勞盟法律顧問、高市聯合醫院泌尿科醫師蔡秀男撰文分析,膽囊內壁有突出物,不論其成分為何,皆稱為膽囊息肉,醫療鑑定也證實診斷無瑕疵。醫勞盟因此在臉書發起「抗議李英豪法官以刑逼民900萬案」活動。
短短十天,已有1萬6000多位醫事人員連署挺胡瑞恆。「胡(瑞恆)醫師是個願為病人付出很多很多很多的好醫師,社會或司法不該這麼殘忍對待這樣的醫師……,」一位曾跟著胡瑞恆實習過的醫師在臉書上留言。
胡瑞恆並非特例。去年10月,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骨科主治醫師林晉,也曾被醫療糾紛所苦,直到接獲台北地檢署不起訴處分,才鬆一口氣。
全台醫療糾紛愈形嚴重,「醫師在法院上班,律師到醫院上班」
全台醫療糾紛案件,已到十分嚴重地步。衛生署醫事審議委員會醫事鑑定小組統計,國內醫療糾紛鑑定件數,從1995年的197件,增至2010年的485件,增加1.46倍(頁188表),甚至2009年更高達546件。換言之,全台每天至少一名醫師被告。
唯有 6 大皆空, 聖人下海 , 名嘴路倒, 民不聊生, 馬不敢生, 所有的人才會驚醒害人害己 ......
其實很容易 ...
把 "醫糾判決書" 整理一下 , "醫師猝死和過勞死案件" 整理一下,
"醫界大老聖人報紙投書作品集" 整理一下, 集結成冊, 再發給全國每個住院醫師和醫學生 , 很快就 6 大皆空了....... 但是各大醫院高層恐怕不願意 .......
其實很容易 ...
把 "醫糾判決書" 整理一下 , "醫師猝死和過勞死案件" 整理一下,
"醫界大老聖人報紙投書作品集" 整理一下, 集結成冊, 再發給全國每個住院醫師和醫學生 , 很快就 6 大皆空了....... 但是各大醫院高層恐怕不願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