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 ... ay-fo7.htm
學者:美奶品進口 應嚴格把關
牛、羊乳製品 曾檢出狂牛症病原
〔記者鍾麗華、湯佳玲/台北報導〕美國第四例狂牛症是乳牛,引發消費者對乳製品疑慮,衛生署多次重申,世衛組織(WHO)、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文件顯示,狂牛症的普利昂變性蛋白不會進入牛乳,人類飲用不會因此感染狂牛症。
但專家表示,確曾有實驗在牛、羊乳檢出狂牛症病原,政府對美國奶品的進口應嚴格把關。對於美國牛肉的安全性,政府也應多收集資訊,並充分了解美國檢驗結果後再作判斷。
狂牛症由錯誤摺疊之普利昂蛋白造成,研究普利昂蛋白的中研院生化所副研究員陳佩燁說明,對於此次狂牛症病例通報,政府對於牛肉的安全要更加小心,主要是各國均已禁止以肉骨飼料餵食牛隻,而肉骨飼料被認為是錯誤摺疊普利昂蛋白的來源。因此,應先釐清此次通報案例是否為自發性得病,或可能有其他的致病途徑。
此外,美國篩驗牛隻的比率很低,本次通報案例乳牛是在有症狀的情況下被發現,而非主動篩檢得知,應請美方提供同一地區牛隻的檢驗結果。
針對
這次的狂牛症病例是乳牛而非肉牛,她說,一般而言,狂牛症乳牛分泌的乳汁中不會存有普利昂變性蛋白,但
如果該乳牛乳腺發炎,變異的普利昂蛋白就會進入乳汁,雖然量很少,目前也沒有喝牛奶感染變異型庫賈氏症的例子, 但此牛年紀不小,恐已「貢獻」不少牛奶。
陳佩燁表示,食用感染風險就目前數據來看確實很低,
但因為不清楚得變異型庫賈氏症的人到底是吃多少、如何吃才得病,目前最好方法就是避免高風險部位如腦、眼、脊髓、內臟等進入食物鏈。
普利昂變性蛋白 超高溫仍難消滅
高雄長庚醫院榮譽副院長、神經內科醫師陳順勝則表示,二○○七年瑞士科學家研發出更靈敏的檢驗工具,首次在人奶、牛奶及羊奶中偵測到狂牛症普利昂變性蛋白的前驅物,甚至在超高溫處理後,此前驅物僅能減少一部分,不能徹底消滅。英國科學家更在二○○九年發現,羊奶內出現了普利昂變性蛋白。
反美牛聯盟成員蘇偉碩醫師指出,乳製品雖經高溫消毒殺菌處理,但理論上,普利昂變性蛋白要加熱到攝氏一千度以上,直到汽化後,結構才會被破壞,食品加工處理不可能達到這個溫度,即便是保久乳亦然。由於一般人每日重複飲用乳製品,累積多少劑量或到何時才會發病?沒有人知道,因此政府應更嚴格把關。
蘇偉碩強調,OIE、WHO以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乳品會傳染狂牛症,雖然現有研究確實只能證明牛乳、羊乳中有狂牛症病原,無法證明這些病原有傳染力,
但發現有病原就有危險,真要等到實驗證實才管理,恐怕太晚了。
農委會表示,美國乳品價格競爭力不如紐、澳,因此進口量不多。我國去年從美國進口的乳製品近一.二五萬公噸,其中乾酪及凝乳為四八七五公噸、奶水與煉乳一九九公噸、乳酪五六九公噸、鮮乳及乳油五一三公噸、奶粉與粉塊八八七公噸、其他乳製品五四○一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