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媒體怎樣報導醫界?醫界專業的觀點在哪裡? 歡迎論述,讓真相更完整的呈現!

版主: 版主021

回覆文章
頭像
mowball
副院長級
副院長級
文章: 11948
註冊時間: 週日 8月 24, 2008 11:24 pm
表達感謝: 13 次
擁有感謝: 23 次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mowball »

林杰樑醫師寫於 2012年3月10日 12:40 ·

關於萊克多巴胺
應避免食用內臟,: 因內臟萊克多巴胺含量是肉品的十到五十倍.(目前未輸入含萊克多巴胺的內臟)
在牛肉萊克多巴胺最多10PPB以下,一般健康的人應風險低, 不用恐慌.
但孩童(十三歲)對萊克多巴胺的敏感度為成年人(五十歲)的十倍, 因此應減少美國牛肉攝取量.
基於歐盟的食品安全局的意見肉品10PPB,未能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風險,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食用..
嬰幼兒年齡小於18個月以下, 根據醫學研究, 其分解萊克多巴胺的肝臟酵素未成熟, 無法分解萊克多巴胺, 因此不宜食用.
萊克多巴胺可能經由母乳餵食嬰幼兒, 因此哺乳婦女也不宜食用.
懷孕婦女因萊克多巴胺安全性研究仍不夠周全, 也不宜食用.
任何食用美國牛肉有發生胸悶, 心跳加快者, 應儘速就醫, 以確保身體健康安全.
如果擔心任何風險, 拒絕購買美國牛肉也是一種選擇
因萊克多巴胺由肝腎代謝 因此肝腎疾病者應少食


關於H5N2禽流感
高病原性H5N2: 高病原性是指對鷄隻的傳染性以及致死率高, 而非對人類,不用恐慌.
醫學文獻數十年來只證實下列四種禽流感會使人類感染致病: H5N1; H7N3; H7N7; H9N2.
H5N2即使有學者發現抗體, 只能證實對人有感染, 但不會致病(因沒症狀).
禽流感需與受感染的鷄隻長久接觸者才有可能被感染, 與人的流染不一樣; 因此若接觸H5N2的養雞業者與雞隻屠宰業者, 在接觸七天內沒有任何症狀 則一般人無需擔心H5N2導致人類的感染發病. 任何上述業者在接觸病鷄七天內有任何發燒, 咳嗽, 肌肉酸痛等症狀, 宜儘速戴口罩就醫.
即使H5N1至目前已導致590人感染 349人死亡, 死亡率接近百分之六十, 多只是零星個案, 未有大規模流行. 且台灣至目前仍沒有H5N1禽流感.
一般人只需將鷄肉以及蛋類完全煮熟 即可安全食用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 處理雞肉以及蛋類相關製品後, 只需用溫水及肥皂洗手即可, 砧板刀具生熟應該分開處理.
避免食用生蛋製品如提拉米蘇, 幕絲, 卡達醬, 美奶滋, 生雞蛋沾醬 等
應避免使用生雞蛋敷臉.
-----------------------------------------------------------
(GOODJOB)
lijen
V2
V2
文章: 2055
註冊時間: 週四 6月 12, 2008 12:20 p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lijen »

mowball 寫:林杰樑醫師寫於 2012年3月10日 12:40 ·

關於萊克多巴胺
應避免食用內臟,: 因內臟萊克多巴胺含量是肉品的十到五十倍.(目前未輸入含萊克多巴胺的內臟)
在牛肉萊克多巴胺最多10PPB以下,一般健康的人應風險低, 不用恐慌.
但孩童(十三歲)對萊克多巴胺的敏感度為成年人(五十歲)的十倍, 因此應減少美國牛肉攝取量.
基於歐盟的食品安全局的意見肉品10PPB,未能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風險,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食用..
嬰幼兒年齡小於18個月以下, 根據醫學研究, 其分解萊克多巴胺的肝臟酵素未成熟, 無法分解萊克多巴胺, 因此不宜食用.
萊克多巴胺可能經由母乳餵食嬰幼兒, 因此哺乳婦女也不宜食用.
懷孕婦女因萊克多巴胺安全性研究仍不夠周全, 也不宜食用.
任何食用美國牛肉有發生胸悶, 心跳加快者, 應儘速就醫, 以確保身體健康安全.
如果擔心任何風險, 拒絕購買美國牛肉也是一種選擇
因萊克多巴胺由肝腎代謝 因此肝腎疾病者應少食


關於H5N2禽流感
高病原性H5N2: 高病原性是指對鷄隻的傳染性以及致死率高, 而非對人類,不用恐慌.
醫學文獻數十年來只證實下列四種禽流感會使人類感染致病: H5N1; H7N3; H7N7; H9N2.
H5N2即使有學者發現抗體, 只能證實對人有感染, 但不會致病(因沒症狀).
禽流感需與受感染的鷄隻長久接觸者才有可能被感染, 與人的流染不一樣; 因此若接觸H5N2的養雞業者與雞隻屠宰業者, 在接觸七天內沒有任何症狀 則一般人無需擔心H5N2導致人類的感染發病. 任何上述業者在接觸病鷄七天內有任何發燒, 咳嗽, 肌肉酸痛等症狀, 宜儘速戴口罩就醫.
即使H5N1至目前已導致590人感染 349人死亡, 死亡率接近百分之六十, 多只是零星個案, 未有大規模流行. 且台灣至目前仍沒有H5N1禽流感.
一般人只需將鷄肉以及蛋類完全煮熟 即可安全食用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 處理雞肉以及蛋類相關製品後, 只需用溫水及肥皂洗手即可, 砧板刀具生熟應該分開處理.
避免食用生蛋製品如提拉米蘇, 幕絲, 卡達醬, 美奶滋, 生雞蛋沾醬 等
應避免使用生雞蛋敷臉.
-----------------------------------------------------------
(GOODJOB)
不過實際上因為食用美國牛造成症狀的人
會有多少??
dr.leu
Intern
Intern
文章: 86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21, 2011 10:40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dr.leu »

前幾天去美國 看一下兒子,女兒,內孫,外孫
談到台灣正在擔心美國的牛肉,豬肉含有瘦肉精 不能吃的問題
結論是:當地的中文報紙也`天天在登
當地的朋友反而問我: 你們在吵甚麼?
我也回答不上來
這個: 怎麼答呢?
stockk
V2
V2
文章: 250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18, 2011 8:58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stockk »

dr.leu 寫:前幾天去美國 看一下兒子,女兒,內孫,外孫
談到台灣正在擔心美國的牛肉,豬肉含有瘦肉精 不能吃的問題
結論是:當地的中文報紙也`天天在登
當地的朋友反而問我: 你們在吵甚麼?
我也回答不上來
這個: 怎麼答呢?

http://thefern.org/2012/02/ractopamine- ... e-numbers/

Ractopamine and Pigs: Looking at the Numbers

by Helena Bottemiller on February 23, 2012
Due to a number of inquiries, we’ve decided to post the documents referred to in our January 25 report on msnbc.com “Dispute over drug in feed limiting US meat exports .”

The numbers used in our reporting came from a March 2011 summary Cumulative Veterinary Adverse Drug Experience (ADE) Reports, which were previously publicly available on the U.S. Food Drug Administration’s Center for Veterinary Medicine (CVM) website.

According to FDA, ADE reports include domestic adverse drug experience reports that have been submitted to that CVM and that the agency “has determined to be at least ‘possibly’ drug related.” The purpose of the database is to provide a warning and monitoring system for the agency on adverse effects that weren’t necessarily detected during the drug approval process.

The agency recently changed how it shares the summaries of ADE reports online. In the past, CVM has reported the number of animals involved in adverse reports, now CVM only reports the number of times a certain sign, e.g., “death” or “lameness,” is reported and they could involve one animal or thousands. The most updated summary report is available here . (Page 242 shows the numbers of reports for ractopamine given to pigs)

The March 2011 cumulative summary can be accessed via Archive.gov, a non-profit internet library that accesses and stores information from government websites. Here is a link to the archived report (click on N-S – ADE Summaries and see page 179), note that the page may take a minute or two to load.

According to this summary, 218,116 pigs have been evaluated in adverse reports submitted to the agency. The top ten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signs were, “Death, Recumbency, Lameness, Hyperactivity, Reluctant To Move, Stiffness, Trembling, Dyspnea, Collapse, and Hoof Disorder.”

If you look at page 183 of the same document, another 2,143 pigs were evaluated for adverse reports for combination drug ractopamine and tylosin, which is an antibiotic approved for pigs and cattle. The top ten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signs for this combination drug were, “Lameness, Vocalization, Biting/chewing, Death, Hoof Disorder, Locomotion Disorder, Pain, Recumbency, Reluctant To Move, Shaking.”

Looking at the March 2011 data for each drug , A-Z , it is clear to see that there were far more pigs reported to be adversely affected by ractopamine than any other animal drug. The next highest number, 32,738 pigs, is for Tylosin.

As CVM notes on their website, there are limitations to ADE data. The reports vary in quality. For example, a farmer might call and complain about increased lameness or hyperactivity in pigs on ractopamine and not provide specific numbers. Or it may not be clear ractopamine necessarily caused the adverse effect.

However, the ADE reports provide the only publicly-available window into animal drug performance and adverse effects. In the case of ractopmine, there is no other adverse report data to look at. We filed a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request to get the details of each ADE report for ractopamine to look at them more carefully. In April 2011, the FDA released 464 pages of ADE reports, which included all classes of animals ractopamine is approved for: turkeys, cattle, and pigs. The ADE reports also include accidental human, dog, and horse exposures.

See a sample of these reports for pigs here , or download the full report here .

To help analyze these reports, we consulted with multiple independent animal scientists and veterinarians on ractopamine, including two researchers who have studied the drug’s impact on animal behavior and welfare (and one researcher whose study was submitted in an ADE report) to help augment the data weaknesses. We also looked at peer-reviewed research on ractopamine and animal behavior (see below).

Another key factor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ADE reports was the circumstances under which FDA asked drug maker Elanco to add a warning label to ractopamine approved for pigs, commercially sold as Paylean, three years after the drug was approved by the agency. The warning label reads: “CAUTION: Ractopamine may increase the number of injured and/or fatigued pigs during marketing. Not for use in breeding swine.”

As reported in the msnbc.com article, the company also received a warning letter from the FDA that year for failing to disclose all data about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drug.” (See the warning letter here or download the pdf here .) We recently issued a clarification on the msnbc.com story to make clear that the adverse drug effects we cited for ractopamine were reported to the FDA. The story adds that the FDA says such data do not establish that the drug caused these effects.

More on ractopamine and pigs:

The effects of ractopamine on the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of finishing pigs –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03
Effects of a “step-up” ractopamine feeding program, sex, and social rank on growth performance, hoof lesions and Enterobacteriaceae shedding in finishing pigs –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08
Behavior and peripheral amine concentrations in relation to ractopamine feeding, sex and social rank of finishing pigs –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09
Aggressiveness and brain amine concentration in dominant and subordinate finishing pigs fed the β-adrenoreceptor agonist ractopamine – The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2010
“Why Ractopamine Increases Aggressive Behavior ” July 14 2010
stockk
V2
V2
文章: 250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18, 2011 8:58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stockk »

dr.leu 寫:前幾天去美國 看一下兒子,女兒,內孫,外孫
談到台灣正在擔心美國的牛肉,豬肉含有瘦肉精 不能吃的問題
結論是:當地的中文報紙也`天天在登
當地的朋友反而問我: 你們在吵甚麼?
我也回答不上來
這個: 怎麼答呢?

美國有標示 Natural breeding 的牛肉 豬肉 可供選擇 政府公信力是被認可的

台灣目前是禁止的 當然所有標示都是不含瘦肉精

但是瘦肉精無所不在 政府公信力是被公認為"破產"的


這樣會回答了吧 如果台灣 政府有公信力 美國人幹嘛強迫台灣買有瘦肉精的肉

因為很難賣

就是因為深知台灣奸商一定會串通不肖政府官員做錯誤標示 讓台灣人民不知其所亡

BTW 叫它們多讀一點有關健康方面的文章 別住美國只認得中文(如果真有在美國的話)
dr.leu
Intern
Intern
文章: 86
註冊時間: 週二 6月 21, 2011 10:40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dr.leu »

***BTW 叫它們多讀一點有關健康方面的文章 別住美國只認得中文(如果真有在美國的話)...
.........................................................................................................................................

我兒子,女兒在美國早超過20年 學位絕不比你低 你`GGYY算老幾?

你在台灣又算老幾? 甚麼資歷呀?
頭像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V1
V1
文章: 1195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9, 2011 12:44 pm
來自: 浴火逆境台灣國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

dr.leu 寫:前幾天去美國 看一下兒子,女兒,內孫,外孫
談到台灣正在擔心美國的牛肉,豬肉含有瘦肉精 不能吃的問題
結論是:當地的中文報紙也`天天在登
當地的朋友反而問我: 你們在吵甚麼?
我也回答不上來
這個: 怎麼答呢?
(咦)
為甚麼會答不上來?

起碼
台灣總統與府政的欺騙
美國政府的霸權與壓力
台灣民眾的憂慮與反應
還有
個人的看法
朋友會問,應該是出於關心台灣的民情吧!
加油喔!試試看唄!隨便都很有得聊的!
(cheer)

不過馬美牛打電話跟女兒聊時
應該也會問她們: 妳倆在美國不錯吧!真不知道這些台灣人到底在吵甚麼吧?

唉....
圖檔......圖檔圖檔 台灣國加油...... 圖檔
stockk
V2
V2
文章: 250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18, 2011 8:58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stockk »

dr.leu 寫:***BTW 叫它們多讀一點有關健康方面的文章 別住美國只認得中文(如果真有在美國的話)...
.........................................................................................................................................

我兒子,女兒在美國早超過20年 學位絕不比你低 你`GGYY算老幾?

你在台灣又算老幾? 甚麼資歷呀?
是喔 PHD連美國瘦肉精資料都沒看過
NATURAL BLEEDING 都不知 到喔 騙人沒混過美國喔

別閃了舌頭喔 (cheer) (cheer) (cheer)
image
榮譽院長級
榮譽院長級
文章: 59129
註冊時間: 週四 3月 26, 2009 8:10 pm
來自: 集合住宅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image »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寫:
dr.leu 寫:前幾天去美國 看一下兒子,女兒,內孫,外孫
談到台灣正在擔心美國的牛肉,豬肉含有瘦肉精 不能吃的問題
結論是:當地的中文報紙也`天天在登
當地的朋友反而問我: 你們在吵甚麼?
我也回答不上來
這個: 怎麼答呢?
(咦)
為甚麼會答不上來?

起碼
台灣總統與府政的欺騙
美國政府的霸權與壓力
台灣民眾的憂慮與反應
還有
個人的看法
朋友會問,應該是出於關心台灣的民情吧!
加油喔!試試看唄!隨便都很有得聊的!
(cheer)

不過馬美牛打電話跟女兒聊時
應該也會問她們: 妳倆在美國不錯吧!真不知道這些台灣人到底在吵甚麼吧?

唉....
鬼扯 一定是說你們別吃美國牛肉.....
頭像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V1
V1
文章: 1195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9, 2011 12:44 pm
來自: 浴火逆境台灣國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

image 寫:鬼扯 一定是說你們別吃美國牛肉.....
(GOODJOB)
唉...
雞排老了...
反應遠遠沒有image大大精準
下次改進...
(眼汪汪)

話說...真的是...
別人的囝仔死不完?
咱領導人還是要叫大家吃...
圖檔
圖檔......圖檔圖檔 台灣國加油...... 圖檔
頭像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V1
V1
文章: 1195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9, 2011 12:44 pm
來自: 浴火逆境台灣國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

也有可能...
可能...咱領導人真的喜歡吃美牛...
所以千方百計要開放分給咱們吃呗...
圖檔
圖檔......圖檔圖檔 台灣國加油...... 圖檔
kwojohn
院長級
院長級
文章: 29993
註冊時間: 週五 4月 30, 2010 1:27 am
擁有感謝: 1 次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kwojohn »

(打小人) (打小人) (打小人)
stockk
V2
V2
文章: 250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18, 2011 8:58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stockk »

10PPB 是由何處而來 何以認為10pp為正常成人安全時用量

本人質疑林醫師意見 (咦) (咦)

美國漢堡大型連鎖店廣告註明所用牛肉不含瘦肉精.為何台灣人就得吃 (失魂) (失魂)
頭像
truelovecoco
院長級
院長級
文章: 20824
註冊時間: 週六 6月 24, 2006 1:03 p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truelovecoco »

推雞排大的圖~好好笑
ASDASDA228
V2
V2
文章: 2347
註冊時間: 週六 4月 05, 2008 5:07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ASDASDA228 »

雞排大大 這圖可不可以轉呀 好正呀
頭像
金城武
V4
V4
文章: 4337
註冊時間: 週日 3月 09, 2008 11:17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金城武 »

stockk 寫:10PPB 是由何處而來 何以認為10pp為正常成人安全時用量

本人質疑林醫師意見 (咦) (咦)

美國漢堡大型連鎖店廣告註明所用牛肉不含瘦肉精.為何台灣人就得吃 (失魂) (失魂)
選馬英九吃瘦肉精得禽流感!活該!!

不要裝反對黨,質疑馬的政策

馬若將中國統一台灣政策定案,請不要吵,接受吧!

(很想知道你對92年阿扁調高執行業務扣除成本的看法?)
poki
V4
V4
文章: 4516
註冊時間: 週一 11月 13, 2006 5:24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poki »

mowball 寫:林杰樑醫師寫於 2012年3月10日 12:40 ·

關於萊克多巴胺
應避免食用內臟,: 因內臟萊克多巴胺含量是肉品的十到五十倍.(目前未輸入含萊克多巴胺的內臟)
在牛肉萊克多巴胺最多10PPB以下,一般健康的人應風險低, 不用恐慌.
但孩童(十三歲)對萊克多巴胺的敏感度為成年人(五十歲)的十倍, 因此應減少美國牛肉攝取量.
基於歐盟的食品安全局的意見肉品10PPB,未能保障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風險, 因此有心血管疾病者不宜食用..
嬰幼兒年齡小於18個月以下, 根據醫學研究, 其分解萊克多巴胺的肝臟酵素未成熟, 無法分解萊克多巴胺, 因此不宜食用.
萊克多巴胺可能經由母乳餵食嬰幼兒, 因此哺乳婦女也不宜食用.
懷孕婦女因萊克多巴胺安全性研究仍不夠周全, 也不宜食用.
任何食用美國牛肉有發生胸悶, 心跳加快者, 應儘速就醫, 以確保身體健康安全.
如果擔心任何風險, 拒絕購買美國牛肉也是一種選擇
因萊克多巴胺由肝腎代謝 因此肝腎疾病者應少食


關於H5N2禽流感
高病原性H5N2: 高病原性是指對鷄隻的傳染性以及致死率高, 而非對人類,不用恐慌.
醫學文獻數十年來只證實下列四種禽流感會使人類感染致病: H5N1; H7N3; H7N7; H9N2.
H5N2即使有學者發現抗體, 只能證實對人有感染, 但不會致病(因沒症狀).
禽流感需與受感染的鷄隻長久接觸者才有可能被感染, 與人的流染不一樣; 因此若接觸H5N2的養雞業者與雞隻屠宰業者, 在接觸七天內沒有任何症狀 則一般人無需擔心H5N2導致人類的感染發病. 任何上述業者在接觸病鷄七天內有任何發燒, 咳嗽, 肌肉酸痛等症狀, 宜儘速戴口罩就醫.
即使H5N1至目前已導致590人感染 349人死亡, 死亡率接近百分之六十, 多只是零星個案, 未有大規模流行. 且台灣至目前仍沒有H5N1禽流感.
一般人只需將鷄肉以及蛋類完全煮熟 即可安全食用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建議 處理雞肉以及蛋類相關製品後, 只需用溫水及肥皂洗手即可, 砧板刀具生熟應該分開處理.
避免食用生蛋製品如提拉米蘇, 幕絲, 卡達醬, 美奶滋, 生雞蛋沾醬 等
應避免使用生雞蛋敷臉.
-----------------------------------------------------------
(GOODJOB)

這篇訊息很有幫助--
與其製造恐慌, 不如了解其嚴重性
頭像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V1
V1
文章: 1195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9, 2011 12:44 pm
來自: 浴火逆境台灣國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

ASDASDA228 寫:雞排大大 這圖可不可以轉呀 好正呀
ASDASDA228大大您好:
雞排已經跟圖的來源單位
台灣農村陣線(農陣)傅偉哲先生請教過
http://www.todei.org/

只要註明出處來源且是為了關心此(美牛)議題
就可以使用...
希望大家繼續支持關心台灣農村發展與台灣農村陣線的活動
謝謝!
(眼汪汪)
最後由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於 週一 3月 12, 2012 2:0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圖檔......圖檔圖檔 台灣國加油...... 圖檔
頭像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V1
V1
文章: 1195
註冊時間: 週六 7月 09, 2011 12:44 pm
來自: 浴火逆境台灣國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

圖檔
圖檔......圖檔圖檔 台灣國加油...... 圖檔
好奇寶寶
註冊會員
註冊會員
文章: 30
註冊時間: 週五 10月 14, 2011 8:55 p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好奇寶寶 »

[quote="mowball"]林杰樑醫師寫於 2012年3月10日 12:40 ·

關於H5N2禽流感
高病原性H5N2: 高病原性是指對鷄隻的傳染性以及致死率高, 而非對人類,不用恐慌.
醫學文獻數十年來只證實下列四種禽流感會使人類感染致病: H5N1; H7N3; H7N7; H9N2.
H5N2即使有學者發現抗體, 只能證實對人有感染, 但不會致病(因沒症狀).
禽流感需與受感染的鷄隻長久接觸者才有可能被感染, 與人的流染不一樣; 因此若接觸H5N2的養雞業者與雞隻屠宰業者, 在接觸七天內沒有任何症狀 則一般人無需擔心H5N2導致人類的感染發病. 任何上述業者在接觸病鷄七天內有任何發燒, 咳嗽, 肌肉酸痛等症狀, 宜儘速戴口罩就醫.
即使H5N1至目前已導致590人感染 349人死亡, 死亡率接近百分之六十, 多只是零星個案, 未有大規模流行. 且台灣至目前仍沒有H5N1禽流感.

請教各位前輩
應是H5N1至目前已導致數萬人感染  其中590人嚴重發病 嚴重發病中有349人死亡 死亡率應是個位數吧!  
死亡率的定義可能有問題!  (咦)
stockk
V2
V2
文章: 2501
註冊時間: 週五 3月 18, 2011 8:58 am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stockk »

http://www.lifeomics.com/?p=28189


cyq發表於2012-03-01 14:22 |來源: | 閱讀
有研究人員指出,即便59%的致死率真的是被高估的一個數字,H5N1流感病毒還是有可能在全球引發一場相當嚴重的大流感疫情,其嚴重程度肯定會比1918大流感更高。
在美國國家生物安全科學諮詢委員會(US 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號召《自然》和《科學》雜誌社不要在那兩篇介紹人造H5N1禽流感病毒突變株的論文中將詳細實驗操作細節公諸於眾的時候,他們提出的依據之一就是野生型H5N1禽流感病毒極高的致死率。但是有一些病毒學家卻認為,官方(WHO)公佈的高達59%的致死率實際上是一個被大大高估了的數值。
在上個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Mount Sinai School of Medicine in New York)的病毒學家Peter Palese和Taia Wang提出,引發了這場爭論的59%的致死率很有可能是被放大了好幾個數量級。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in New York)的病毒學家Vincent Racaniello告訴《自然》雜誌的編輯,他相信,任何一種H5N1禽流感病毒造成的流感疫情,其致死率絕對達不到1918年全球大流感時的2%~2.5%。
其實這次的爭論並不新鮮,因為早就有很多病毒學家對WHO公佈的這個數字表示過質疑,他們認為WHO在統計H5N1禽流感病毒的致死率時沒有將無症狀感染者和未檢出感染者計算在內,所以才會得出高達59%的致死率。

圖檔
自2003年以來,全世界已經有584人感染了H5N1禽流感病毒,其中有345人不幸去世,死亡率約為59%。

自2003年出現了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以來,科學家們就已經在有病毒出現地區的人群中開展過好幾次血清陽性率調查(seroprevalence survey),試圖在這些人體內發現針對該病毒的特異性抗體。Racaniello等人介紹,有一部分調查結果顯示H5N1病毒感染在人群中可能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實際的致死率非常低。但是另外一部分和《自然》雜誌有聯繫的學者卻不這麼認為。
Malik Peiris是香港大學(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一名流感病毒專家,他表示,更高的血清陽性率似乎就已經達到極限水平了。有一項調查顯示,在人群中有5.6%的人體內都能檢出H5N1流感病毒的特異性抗體。但是其它的好幾個調查得到的陽性率卻都比5.6%低得多,在絕大部分人體內根本檢測不到抗體。
“大家一致認為,H5N1流感病毒的感染率非常低,但不是完全沒有。” Peiris介紹說。
Jeremy Farrar是英國牛津大學設在越南胡志明市一家臨床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也贊成說:“在整個東南亞地區,我們就沒有發現比較明顯的血清學檢測呈陽性結果的感染者。”去年發表的一篇有關H5N1血清學研究的綜述文章也認為H5N1流感病毒從家畜傳播到人的機率非常低。
可是Racaniello卻認為上述這些研究是因為選錯了研究對象,所以才會得到這種錯誤的結論,他認為需要進行更多類似的研究才能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許多科學家都認為關注於具體的數據會忽略更多更重要的信息,即便H5N1病毒的致死率真的是被高估了,我們也不能否認H5N1病毒對我們人類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威脅。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市(Boston, Massachusetts)哈佛大學公衛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流行病學專家Marc Lipsitch表示,他不在乎這個病毒的致死率究竟是50%還是5%或1%,他只知道它是一個大麻煩。
實際上,儘管H5N1流感病毒的實際致死率會遠遠低於59%,很多國家在製定應急方案時設定的致死率才不過0.1~0.4%,H5N1流感病毒的實際致死率肯定不會是這麼低,而且它極有可能會遠遠超過1918大流感時的致死率。美國田納西州孟菲斯市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St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 in M​​emphis, Tennessee)的流感病毒學家Robert Webster就強調,H5N1流感病毒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病原體,當你走進一間充滿了H5N1病毒的生豬屠宰場時你會發現那裡根本就沒有豬能夠倖免於難。如果這種病毒感染了人類,天吶,那他簡直不敢想像。

原文檢索:
DECLAN BUTLER. (2012) Death-rate row blurs mutant flu debate. Nature , 482:289.
筱玥/編譯
colonel
V1
V1
文章: 1343
註冊時間: 週二 10月 02, 2007 4:53 pm
來自: 春城何處不飛花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colonel »

走召糸及奚鳥扌非 寫:也有可能...
可能...咱領導人真的喜歡吃美牛...
所以千方百計要開放分給咱們吃呗...
圖檔
(爽) (爽) (爽)
汝負我命,我還汝債,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唯殺盜淫三為根本。以是因緣,業果相續。
——《楞嚴經·卷四》
kwojohn
院長級
院長級
文章: 29993
註冊時間: 週五 4月 30, 2010 1:27 am
擁有感謝: 1 次

Re: [轉貼]林杰樑醫師: 關於萊克多巴胺與H5N2禽流感

文章 kwojohn »

(怒火中燒) (怒火中燒) (怒火中燒)
回覆文章

回到「★媒體報導VS醫界觀點」